接棒WAIC 2025,2025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简称“2025智博会”)于7月28日至30日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从工业质检的精准高效,到智慧交通的畅通有序,再到精准医疗的生命关怀,本届智博会生动诠释了AI正从实验室加速走进千行百业与社会生活。
“人工智能正在经历从‘辅助工具’向‘协同伙伴’的深刻进化。”本届智博会期间,行业人士普遍表示,AI的未来发展需重点关注多模态深度融合、具身智能突破以及AI for Science等行业方向。
应用场景遍地开花
“这是我们最新研发的光伏面板清洁机器人,通过‘搭乘’无人机的方式将其投放到光伏面板上进行自动清洁,结束后无人机还可以复检清洁效果。”在星逻智能展台,公司COO刘宇涛一边讲解,一边向记者展示清洁机器人是如何被无人机抓取,从而实现“打飞的”作业。
光伏场站建设所青睐的西北高原与荒漠地区,既有日照充足的优势,也有风沙频繁的劣势。刘宇涛表示,公司此款产品便是针对西北大型集中式光伏场站的清洁需求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帮助提升光伏面板的使用寿命与稳定性,海上、山地等地形下的光伏场站清洁成本也同样可以被降低。
在全国200多个城市的道路上,数千台九识智能无人配送车正忙着将货物运至目的地。“我们主要做的是从大B端到小B端的城市物流配送,客户大约一半来自快递行业,其他逐步拓展的场景包括生鲜商超、医药冷链、汽车配件等物资的运输。”九识智能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已形成覆盖多传感器融合感知、决策规划算法等关键领域的完整技术矩阵。目前公司产品销售增长较快,截至2024年已交付约3000台,2025年预计交付超万台。
“和老人进行语言交流、情感互动,帮忙取物送物,日常提供健康监测和安全陪护,我们的康养机器人经历了从无接触到半接触、轻接触的迭代。”据苏州优麦机器人副总经理罗钰熹介绍,包括康养机器人以及医疗信息化系统在内,麦迪科技(603990)的核心产品目前接入了国内2400余家医疗机构。
在本届智博会创新打造的“黑科技空间站”,一批融入新型消费市场的AI产品集中亮相。AI珍珠耳夹耳机、按摩机器人、球场AI跟拍师……观众在现场互动体验后,可以直接扫码下单,将展品变商品。
行业人士把脉AI未来
丰富的应用场景令人目不暇接,AI的未来发展又当聚焦何处?
“AI一天的预测成果,人类需要十年验证。这一现象在AI for Science领域普遍存在,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科研资源和能源浪费,更严重阻碍了AI科学发现创造实际价值。”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王江平直指当前AI for Science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
王江平将这一挑战形象地比喻为“堰塞湖”现象,即AI科学发现能力指数级增长,人类的实验验证和产业化应用能力仍在线性爬坡,这种巨大的能力鸿沟导致海量AI预测成果如同洪水被堵,淤积在实验室无法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当前,美国、欧盟等全球主要经济体开始将AI for Science置于科技战略核心,AI for Science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弯道或换道超车也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在王江平看来,疏通“堰塞湖”刻不容缓,在氢能源、新型储能、生物制造等万亿级潜力的产业发展中,AI for Science可以极大加速研发进程。
针对如何破局,王江平建议,应建立行业广泛认可的AI预测结果评估标准体系,加强高质量科研数据集建设和开源共享,大力发展机器人(具身智能)自主实验技术,加强现代化中试平台建设,通过“揭榜挂帅”等模式引导科研精准定向产业需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一代人工智能联盟理事长高文认为,未来AI的发展有三大方向尤为关键:一是推动AI实现对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的统一理解与生成,逼近人类认知水平;二是人形机器人、无人系统等将深刻重塑生产制造流程与人类生活方式;三是AI将成为加速科学发现、破解复杂世界难题的强大引擎。
在国泰海通证券研究与机构业务委员会副总裁、研究所所长路颖看来,当前,基础大模型的“天花板”犹未可知,到2030年对算力的需求将呈现指数级增长,数据作为推动人工智能的“燃料”与多模态大模型的能力提升息息相关,“AI+”正持续赋能经济、民生与科学发现,这些都是人工智能产业值得关注的发展趋势。
跨地域AI产业协同新探索
在智博会现场,来自约旦的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代表手持多份展商资料,驻足某智能传感器展台前详细咨询产品细节,随后与展商建立了微信联系。成为全球AI产业协同创新的重要枢纽、推动构建开放、包容、普惠的人工智能发展生态,正是智博会连续7年办会的宗旨。
本届智博会首次设立了中国-新加坡人工智能联合展团,来自中国和新加坡的11家创新企业首度携手亮相,集中展示了中新两国在“AI+生命科学”“AI+知识产权保护”“AI+制造”等领域的最新成果。
为扩大长三角区域人才联动、加大跨省市“场景”共建与资源共享,WAIC 2025期间,苏州本地企业组团现身WAIC精准产业对接专区,展示创新成果并开展供需对接。与此同时,本届智博会也邀请了参加WAIC的机构与企业参访苏州工业园区,并参与智博会分论坛。
“我们对苏州的定义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沃土。”路颖分析称,苏州正由原先的制造大市向制造枢纽蜕变,着力打造工业AI之都与全球制造试验场。同时,人工智能上下游企业的“串珠成链”现象在苏州也非常显著,已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优质生态。
本届智博会开幕式上,《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年度报告(2024-2025)》等一系列报告发布。在产业竞争力榜单中,北京、上海、深圳领跑,杭州、苏州、广州、南京紧随其后。
现场还为2025人工智能科技领军人才落户项目授牌。苏州工业园区已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工程18年,累计引进培育各级领军人才3862名,涌现出上市人才企业49家。本届科技领军人才入围项目359个,其中有46个是人工智能领域项目,为苏州人工智能产业补链强链延链汇聚强劲动能。
作为苏州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和企业孵化的重要载体之一,SISPARK(苏州国际科技园)董事长、总裁张峰表示,未来将围绕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充载体平台、持续提供全方位服务,帮助企业和科学家找到更多匹配的市场与资源,同时也进一步吸引更多国内外优秀企业和科学家来此创新创业、开展业务合作。
垒富配资-实盘炒股配资-股票股指配资-专业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